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党群工作 >>思想政治

党群工作

思想政治

对口支援奉献边疆 区域合作服务基层-北京老年医院援助干部工作纪实【援藏篇】我的援藏故事

发布时间:2018-01-23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 14

作者:骨一科副主任医师 唐杰

2009 年5 月,第5 批援藏医疗队组建的通知在我院下达后,作为医生,33 岁的我清楚地了解,西藏的高原反应对身体会有损伤,但作为共产党员和业务骨干,我认为我必当挺身而出。当时,孩子刚出生两个月,我把援藏的想法告诉家人后,父母和妻子毅然表示愿意克服困难来支持我。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,我在第一时间报了名,最终通过医院的层层选拔,和郑曦医生两人作为医疗队成员,对口援助堆龙德庆县医院。堆龙德庆位于拉萨市近郊,距市中心约12 公里,地处西藏中南部、雅鲁藏布江中游、拉萨河拐弯处及其支流堆龙河两岸,平均海拔4000 米。“堆龙”在藏语中意为“上谷”,德庆藏语意为“极乐”。

2009-7-16 075.jpg

在西藏, 当地人的行动都很缓慢,看不到任何在平原常见的打羽毛球、跑步等体育运动,甚至连上下楼都慢悠悠的,因为在西藏4000 米海拔的高原徒步行走,相当于在平原背着50 斤的大米负重行走。我记得自己在拉萨下飞机后,心情很激动,同时高原反应也很明显,心率快、心慌、胸闷、憋气,经过一周时间,我们迅速适应了缺氧环境,以最快速度适应新的工作。

在堆龙德庆县医院,医生的技术水平比较有限,医院内没有骨科专科大夫,一些常规骨科手术无法开展。一年的时间内,我带头建立了骨科专科手术操作规范,带领两个当地医生开展了骨性关节炎、锁骨骨折手术、皮外移植等7 项骨科常规手术。一个又一个的“第一例”并没有让我就此满足,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些技术不因我的援藏的结束而被带走, 怎样做才能算是“ 留得下、用得上”,“ 把技术真正传给当地医生, 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,培养一支留得下的‘医疗队’”。针对当地医生基本知识薄弱、临床技能不足等现象, 我结合所学骨科专业特长,开展定期小讲座,向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讲授常见疾病的诊治法,提高当地医师的临床技术水平。

2009-7-16 060.jpg

在援藏一年时间内,我和郑曦医生利用“雪顿节”、国庆节等假日,和堆龙德庆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深入全县的“五乡二镇”,对手脚磕伤、骨折、高血压、肺心病、胃肠疾病等牧区老百姓日常病进行诊治,并向他们传授日常疾病的急救和自我诊治办法,我们坚持在有限的时间内,争取治疗更多的患者。也许他们已经记不得我们的名字,但是只要他们记得是首都医生解除了他们的病痛、带给他们健康,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。

P9150018.jpg

2009 年9 月,墨竹工卡县出现了自治区首例甲感病患者后,我和郑曦医生立即把北京老年医院在“非典”时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传授给了当地医生,并及时对县医院的全体人员进行甲型H1N1 流感诊治和防护知识培训,提高了他们应对甲感的医疗能力,有效控制了堆龙德庆县的甲感疫情。

在高原缺氧的艰苦环境中,在边疆陌生的土地上,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,以开阔的视野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。 能够成为其中一员,我感到非常的自豪。在西藏一年的工作和生活,为那片神奇土地上的百姓健康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,内心充实而平静,即使付出了身体健康上的一些代价。

回来后,体检查出我的血脂异常,血尿酸、血色素和胆红素等十余项检查结果都偏高,脾大。常听有人说高原缺氧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有个过程,在高原呆得越久,这种影响会越大。但我觉得,自己的身体变化不算什么,比起那些援藏3 年、多半患上高血压的干部,我们的付出是微不足道。

一年的援藏生活很快就结束了,我们用爱心架起了汉藏人民友谊的桥梁,凝聚起汉藏人民团结的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