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医院新闻 >>媒体聚焦

医院新闻

媒体聚焦

媒体聚焦 | 在父母忘记我们之前,我还能做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3-05-23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 14

  “因为挂念,老人会把外人认成儿子;因为疾病,又常常认不出亲生儿子……”

  十几年前,彭先生发觉母亲的行为有些异常,却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,她生病了。直到五年前,彭先生的母亲在摔倒骨折后,症状加重。同年年底,她被确诊为额颞叶痴呆。近日,央视新闻《相对论》栏目组见到了这对母子,起初,老人甚至把记者庄胜春认成了她的儿子。

点击此处视频

  01 一件又一件“可笑的小事”

  彭先生早年是一名外科医生,大概十几年前,他的母亲出现了异常的情况。有时他正开会,就接到母亲的电话:“你赶快回来,我有重要的事跟你谈。”

  当他赶回家一看,所谓“重要的事”是家里桌上多了一袋方便面,母亲觉得“家里一定进人了”,让他处理。

  起初,彭先生没往痴呆症上想,只觉得是一件又一件“可笑的小事”。在他的印象中,母亲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,她的变化让彭先生琢磨不透。

640.jpg

△彭先生母亲年轻时照片

  “那个时候,精神类疾病在公众的认知里,都还像一片荒漠。”后来,不对劲的事出现得越来越频繁。彭先生为照顾母亲,不得不在事业的关键期选择辞职。

  2018年,彭先生的母亲在摔倒骨折后,症状更加严重。手术时,她觉得儿子和医护在迫害她,语言愈发尖刻。同年年底,彭先生的母亲被确诊为额颞叶痴呆——痴呆症的一种。

  国家卫健委2022年数据显示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,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。

  02“连续24小时不断的高压状态”

  然而,如何照护母亲又成了下一个难题。她的作息昼夜颠倒,白天“30秒不说话,就睡着了”;到晚上却不停起夜,“一晚上起来10次是正常的事”。彭先生曾先后换过5位护工,也尝试过自己照护,“我盯了最多有一周,自己基本上就要崩溃了。”

  彭先生回忆说, “一晚上后,整个人就像踩着棉花。它不是一个片段、一个场景,是连续24小时不断的高压状态,像捧着一个随时可能会炸开的东西。”

640 (1).jpg

△彭先生与母亲

  直到把母亲送进北京老年医院认知专科病房后,母亲的病情才有所稳定。

  彭先生每周都会来探望母亲。今年四月末的一天,母亲看着他,半年来第一次认出他来,含混吐出两个字:“小青”。彭先生露出一点笑容,他说“高兴也就是一闪而过吧,因为我知道,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一个瞬间”。

 640 (2).jpg

△彭先生

  03 尽早筛查、诊断和干预

  结果可能大不一样

  权威研究显示,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,15.5%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,估算达3877万人。而三到五年后,有三分之一会进展为痴呆症。

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如果能早一点筛查、诊断和干预,结果可能大不一样。

  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记忆门诊,不少病人已进入中晚期,家人因老人走失过多次,才意识到要带来医院就诊。

 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魏翠柏表示,如果在痴呆前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给予治疗,病情能够长时间延缓,甚至不进展,还有一部分甚至可以逆转。但“如果进入痴呆阶段,因为脑细胞大量丢失,再想逆转就很难了”。

640 (3).jpg

  魏翠柏表示:“如果发现家人记忆或语言有问题,或反应比以前慢,可以到医疗机构,让医生判定他到底有没有问题。”

  04 早筛仍面临这些困境

  “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干预”是《“十四五”健康老龄化规划》中,提到建立老年痴呆综合防控机制时的关键三要素。

  在2020年国家卫健委编制的《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中,要求试点地区65岁以上老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%。

  2019年起,北京连续四年开展老年人免费脑健康体检(痴呆风险筛查)项目,据提供体检软件支撑的北京师范大学老年脑健康研究中心表示,累计有70万老人参与了检查。

 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的主任医师吕继辉认为,早筛最大的困难,是民众的接受度和知晓率。“我们主动去社区筛。但筛查出有问题,一些人却不相信这个的结果,或者不认为这是个问题。”

640 (4).jpg

  魏翠柏介绍,早筛的困境,除老人的配合度外,“还缺少做检查的专业人员,和方便又便宜的检查工具。”她坦言,自己作为医者也会恐惧,“我经常跟学生说,好好努力,要研发出新的手段和药品。”

  ▌本文来源: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(ID:cctvnewscente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