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资讯 >>中医养生

健康资讯

中医养生

中医体质养生 | 探秘湿热质的健康之道

发布时间:2023-12-07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 14

640_1.jpg

  体质,是人生命过程中由先天遗传(禀赋)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,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、生理功能、心理状态方面所固有的、综合的、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。个体体质的不同,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,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。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,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。

 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,研究不同体质的构成特点、演变规律、影响因素、分类标准,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,指导疾病的预防、诊治、康复与养生。

640 (1).jpg

  中医体质学强调体质的可调性,从改善体质入手,为改善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;临床诊疗中,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,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,实现个体化诊疗;贯彻中医“治未病”学术思想,结合体质进行预防,通过改善体质、调整功能状态,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,因人制宜的思想。

 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了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,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:平和质、气虚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血瘀质、气郁质、特禀质,每种体质有其独自的特征。

  今天,我们来聊一聊中医体质——湿热质。

湿热质(F型)

  总体特征

  湿热内蕴,以面垢油光、口苦、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
  形体特征

  形体中等或偏瘦。

  常见表现

  面垢油光,易生痤疮,口苦口干,身重困倦,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,小便短黄,男性易阴囊潮湿,女性易带下增多,舌质偏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  心理特征

  容易心烦急躁。

  发病倾向

  易患疮疖、黄疸、热淋等病。

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

  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,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。

判定方法-湿热质(F型)

640-(2).jpg

  回答上表中的全部问题,计算转化分=得分/24×100。

  判定标准:

640-(3).jpg

  假如您上表得分≥40分,很大概率上您是一个湿热质的人。

  其他体质的评分表会在后续系列文中发布。

湿热质人群的养生保健

  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,都可以从起居调养、情志调养、运动调养、饮食调养等多方面进行。应遵循顺其自然,顺应四时,强调天人合一的原则。

  起居调养

640 (4).jpg

  湿热质人群形体多中等或偏瘦。身重困倦,易生痤疮,口苦口干,大便粘滞不畅或燥结,小便短黄,男性易阴囊潮湿,女性易带下增多。不耐湿热气候环境。

  日常生活中,应注意避湿热。居住环境宜干燥凉爽,避免潮湿闷热。穿衣面料宜棉麻类透气散湿好的天然纤维,宽松适度,有利于汗液蒸发,祛除体内湿气。

  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勤洗澡,出汗及时擦干,避免汗出当风。

  情志调养

640 (5).jpg

  湿热质人群易心烦意燥,情志调养宜使心情要尽量平和、安静。避免急躁,引动心火;合理安排工作、休息时间,劳逸结合,避免过激的情绪变化。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,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,颐养情操。

  运动调养

640 (6).jpg

  湿热体质人群可以通过运动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、水分,宜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游泳、爬山、慢走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。

  八段锦的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和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有助健脾胃,化湿热,可适当加做几遍。但应注意运动后不宜直接吹风以及直接洗澡。

  经络穴位保健

  针刺按摩:湿热体质人群需从清热利湿的角度进行调理,腧穴可以选择肺俞、膈俞、天枢、丰隆、阴陵泉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冲等。

  刮痧拔罐:湿热体质者,可通过背部、腰部、足底等处刮痧拔罐,以促进体内阳气升发和气血运行,促进湿邪与热邪的排出,也可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。

  针刺、按摩、刮痧、拔罐需经专业的中医医生望闻问切后,明确病情后再行操作。

  饮食调养

640 (7).jpg

  湿热体质人群应提倡饮食清淡,多吃甘寒、甘平、清利湿热的食物,如莲子、芡实、薏苡仁、红小豆、绿豆、莲藕、冬瓜、西瓜、丝瓜、苦瓜、黄瓜、白菜、芹菜、卷心菜等。

  少吃羊肉、狗肉、鹅肉、鳝鱼、辣椒、花椒、胡椒、香菜、饴糖、蜂蜜、胡桃仁等甘酸滋腻之品及火锅、烹炸、烧烤等辛温助热食品。尤应注意戒烟限酒,严格控制白酒摄入。

  推荐食疗方——薏米绿豆粥

未标题-1.jpg

  薏米30克、绿豆30克、大米50克。将薏米、绿豆和大米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,煮熟即成。此粥可在每日早晚食用。

  本粥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,特别适宜湿热质人群及夏天食用。

  推荐代茶饮——茯苓陈皮黄芩茶

未标题-2.jpg

  茯苓、陈皮适量,沸水冲泡,代茶饮,每日3-5杯。

 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,陈皮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。尤宜于痰湿偏盛者日常饮用,可改善大便溏稀,舌苔厚腻。

  【参考文献】

  [1] 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(试行)》(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9月21日国中医药医政基层便函〔2011〕147号印发)

  [2]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(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)

  作者介绍:李金辉

640-(8).jpg

  李金辉,副主任医师,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科

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,主修心血管疾病。注重整体,专于辨证,古为今用,以中驭西,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、高血压、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肝胆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症。

  出诊地点:

  门诊部二层  中医科门诊

  出诊时间:

  周二上午(专家门诊)

  周四全天(普通门诊)